淺談防疫飲食兩三事

 

 

 

 

 

作者:潘文涵

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

合聘研究員/國家衛生研究院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

 


適當的營養能提升免疫力,但不代表你可以挑戰病毒!

因此,閱讀本文之前,仍必須強調:「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是別無取代的保護行為。新冠肺炎(COV19)的主要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染,因此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絕對」是最重要的防疫方法。健康吃、經常性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但我們不建議自視身體健康者就可不帶口罩,挑戰病毒。

在不幸受到病毒暴露的人中,有一些人可以即時殲滅所有的病毒,或在很短時間,就由病毒陽性轉為陰性;另一些人卻長期處於陽性狀況,也容易發展為重症。身體到底會殲滅病毒,還是擋不住病毒成為重症患者,就取決於身體的免疫力。

 

身體免疫力和飲食息息相關

身體的建造原料就是食物,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是維繫健康(包括細胞的健康)的要件,每一個細胞都健康,身體就健康。其中許多維生素、礦物質、抗發炎物質,都和抗病毒、提升免疫力有關。沒有一種營養素是不重要的,要確保每一種營養素都充足,攝取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雜糧、堅果種子、豆類、海鮮、瘦肉、低脂奶優格)是關鍵。反之,精製食物(如:白飯、白麵、白吐司、餅乾、蛋糕、甜飲料、炸薯片)中熱量高,營養素含量低,即使把肚子餵飽了,免疫細胞需要的營養素還是不夠,免疫功能就無法提升。

就國人的飲食習慣來看,諸多與免疫力關聯較高的營養素中鋅、硒與維生素D在臨床上受到較多關注,而鋅和維生素D國人都相當缺乏。因此,建議國人關心自己是否攝取足夠的鋅硒含量豐富的食物,例如:牡蠣、介殼類、奶、瘦肉、蛋、豆類、種子、全穀、小麥胚芽等;以及是否攝取適足的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食物,例如:曬乾的香菇、木耳、高脂魚類、蛋黃、維生素D添加奶粉等;一天曬太陽15分鐘也可以由皮膚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

 

腸道健康是後天免疫力的關鍵

多數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的淋巴組織中,腸道中的培氏斑塊(Peyer’s patch)連結腸道免疫和全身免疫系統;腸道菌在此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含益生菌(probiotics)的食物(如:未加熱的起士、優格、韓國泡菜等)、及含豐富益生質(prebiotics,促益生菌生長的成分)的食物(如: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寡糖、蜂蜜)對免疫調節也是非常重要。。

 

用飲食改善慢性發炎的體質,避免陷入COVID-19重症的潛在高風險族群

目前的臨床證據指出高齡、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身體慢性代謝性發炎者,若感染新冠病毒,演變為重症風險相對較高。

因此,認識與適當增加攝取抗發炎食物攝取頻率辨識與減少攝取促使代謝性發炎食物攝取頻率,則可以降低這類的風險。舉例來說:

適當增加攝取頻率的抗發炎食物,例如:含有很多植物化學素(植物顏色物質)的食物(五彩繽紛的蔬果、茶),歐米茄-3高的食物(深海魚、亞麻油子、奇亞籽、核桃等)。

盡量避免攝取促使代謝性發炎反應的食物,例如:牛油、豬油、反式脂肪、油炸食物、加工肉類、甜飲料、糖油含量高的精製點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