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飲食不貪杯– 酒類飲品我能怎麼喝? 可以喝多少?
飲酒過量幾乎對所有的重大疾病 (心臟血管疾病、肝臟疾病、癌症等) 都會增加罹病的風險或加重患病者的病況;對代謝症候群中的高血壓、三酸甘油酯數據,更呈現清楚的劑量效應。
慢性病患者與罹病風險高的族群,「日常飲食,不建議飲酒」
實證文獻指出:酒與健康風險呈現J形關係;意味在「有效控制適量飲酒」的狀況下,對健康有益,但絕不可過量。
然而每個人的健康條件不同(包括:身高、體重、酒精代謝能力…等),每個人的「適量」很難做精準的建議。因此,對於慢性病患者與罹病風險高的族群以及孕產期的女性,「日常飲食,不建議飲酒」。
我身體健康,也不是罹病風險高的族群,我該如何適量飲酒呢?
對於健康的國人,可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最新國民飲食指標手冊所建議的每日飲用量作為參考:
其中『1杯酒』定義為:
含10克的酒精含量 (每公克酒精約有7大卡),相當於12.67毫升的純酒精,熱量約為70大卡。
不同酒類含10公克酒精的體積均不同,而健康成人的每日攝取上限,依性別也有所不同。
在「選定一種酒類」的條件下,以各種酒類常見盛裝的酒杯容器來看,成年男性及女性一日之中約可攝取的量,舉例說明如下所示:
避免含糖量高的複合式酒精飲料
酒類為高熱量飲品,若是飲用添加了大量精製糖的各類甜的調酒,更是不利健康。許多台灣人的酒精代謝能力較不佳,且頻繁飲酒,喝的量又超過人體負荷,長期導致身體問題。
日常水分的攝取,應以喝白開水為主,適當控制喝酒的頻率及飲用量,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作息,才是促進健康最有效的方法。